〈今天我的是另外一个中堂,刘墉,有还个外号是刘罗罗锅。并非真罗锅,要真是罗锅也入不了阁,当不了中堂。朝廷有残疾的人,不能当官儿。刘墉什么官儿啊?当朝一品,文华殿大学士、汉中堂。能是罗锅儿吗?真要是汉中堂罗锅,那满中堂呢?缺胳膊,皇上没鼻子,娘娘一只眼!那就不是大清国啦,该改“残废院”啦!〉

〈那为什么叫罗锅呢?”〉

然后覃木就把乾隆失言说出罗锅这事情说了

引得满堂哈哈大笑!

覃木接着说:〈乾隆一气之下做了罗锅诗,也把它说出来,然后又让刘墉也一首诗骂自己,刘墉哪能自己损自己就做了一首自夸的罗锅诗,气到乾隆垭口。〉

说的满堂掌声不断,笑声不断。

可是原本说书先生看到简直想一脚把他踹下台去。覃木说的断断续续的,根本不懂得说书,一点代入感都没有?

覃木只是不太记得了内容,要想想才能说出来。没有搞书,所以说起来磕磕碰碰的。

要不是有这么好的故事,这里的人哪能笑得出来。

“如果让我上去说,有这样好的故事,肯定氛围不一样,说的比他精彩多了。”

“不行!我认真记住抄录下来,等下他再上台重新说一下。”

刚才覃木让他记录,他还蛮不在意的,现在看到这么好的故事就不一样了。

覃木说到〈乾隆他是越琢磨越窝火!抓个碴,怎么着也得把他这“罗锅”俩字取消。〉

〈刘墉机智巧妙的化解了,如“佛见佛笑。”

“步步登高。”

“前辈还比后辈高。”

把这里的双层含义也说出来了,你也是个罗锅后背高。

还能得到赏赐,乾隆光着膀子离开。〉

说得满堂喝彩。

那个说书先生还在嘀嘀咕的说:“好故事,好故事,就是不专业,不专业啊!”

但说好书却不容易。得下功夫!

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是记得内容。

如果连内容都记不住,记不清,上台说一段都要想个半天,断断续续的如钝刀杀人一般,那还说什么书,赶紧下台给人端茶送水吧!

必须要张嘴就来,哪段到哪段都要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绝不能让观众觉得是在糊弄

这样的基本功,没有个几年的功夫,根本练不成。

然而覃木根本没有见过,做不到这样的。

又说到。〈刘墉的字很好。和珅偷对联:

祸不单行,

福无双至。

第二天又长了一节。

祸不单行昨日行,

福无双至今日至。〉

听众好久没听过这么好听的故事了,连连鼓掌。就算磕磕碰碰,听起来不通顺,但是没办法了,谁叫故事好呢。现在也有他知道。

〈‘虫二’两个字‘风月无边’,乾隆学问差刘墉一百步。〉

那些人:“比学问还能这样比。”

〈又说乾隆喜欢作诗,作了一万多首诗,没有一首诗,让大家欣赏传唱的。〉

〈不过有一首小孩非常喜欢唱。

一片两片三四片,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,飞入花从都不见〉

“所以呀,他只会数叶子,这样的诗,很容易让孩子学会数数。”

“这样的事情我也能做十首八首的”

“你看了这点心啊,一个一个又一个,两个三个四五个,六个七个八九个,吃到肚子全饱了。”

“你们说是不是很容易啊?”

看到上面的人笑到肚子都弯了,连连咳嗽。

〈听风观月,和珅使坏,调换成观风听月,刘墉做诗化解。〉

〈还把刘墉的做官清廉,经常为那些原本大明燕地的人做主,跟和珅作对。和珅贪污的钱,富可敌国说了出来。〉

〈刘墉还有个外号刘三本,三本坏账。和珅有皇帝宠幸,刘墉是扳不倒的,但是经常拿三本坏账来整蛊和珅。〉

说一小段,覃木喝水休息了一下。

那些听众台下小声讨论:“我去,那些读书人,心眼真多啊。还有三本坏账。”

“刘墉是个大清官啊!”

“为什么做了清国官呢?”

“刘墉也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啊!”

差不多了覃木又开始说了:

〈又说到智参乾隆,

刘墉左都御史,专门告状打报告的。他是个孤臣,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。和珅又来使坏说:刘墉,今天又有何奏章啊,是讨赏啊,还是参人呢,是文官贪了赃啦,??还是武将受了贿啦,??今儿个你憋着参谁呢。然后就引发了。??跟和珅打赌参皇上。〉

〈最后说到八个问题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