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轻书生们欢呼雀跃。  “太上皇的这道诏令来的太及时,太给力了!”贾琛心中兴奋,脸上露出了胜利者的笑容。  如果没有这道诏令,想要推广标点符号很困难。  “标点符号推广成功后,我以后写的小说会更加受欢迎。”  而且标点符号的推广只是贾琛的第一步,后期他会有更大的动作…  回到甄府,贾琛白天教学,晚上给‘四书五经’中的其他八部经典加注标点。  这次不光衙门审核快,公使库和几大书坊刻印上架的速度同样很快。  没有了那些腐儒们的阻拦,书买的非常火爆,程度不亚于之前的‘射雕三部曲’。  全国各地的公使库和衙门,都在紧锣密鼓的刻印售卖新版蒙学读物,以及新版的‘四书五经’。  贾琛每天所得利润之高,让不少人羡慕不已。  ……  七月份。  日日炎夏永昼,白天特别长不说,还热的要死。  孩子们每天上学没精打采的样子,像蔫儿了的小花朵似的。  作为一族之长的甄应嘉便给孩子们放了三个月暑假,贾琛跟着闲了下来。  忽一日。  一大内侍卫悄悄来到甄府,给甄应嘉下了一道太上皇的密旨。  密旨上只写了十个字:代朕去看看她们母女俩!  甄应嘉瞬间秒懂…  “琛哥,父亲叫你去他的书房一趟。”  这天,贾琛坐在亭子里面纳凉,身后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声音。  转头,一名亭亭玉立的十一岁美少女正看着他。  此女不是别人,正是甄府的大小姐甄莲。  她不仅与贾府的大小姐贾元春同岁,容貌也不相上下。  贾琛是甄莲的私教老师。  刚开始甄莲对他这个寒门子弟不太感冒。  可时间一久,终于被贾琛的才华所折服。  小丫头天赋不错,聪慧的紧,学习诗词歌赋极快,如今的她可以作一些简单的诗词了。  “好的,我马上过去。”贾琛起身,亲捏的摸了摸甄莲的脑袋。  甄莲俏脸微红,非但没有躲闪,似乎很享受这种感觉…  书房。  甄应嘉对贾琛说道:“我明日要去苏州一趟。”  贾琛眼睛一亮,渴望道:“都说上有苏杭下有天堂,侄儿对苏州闻名已久。”  “苏州确实是个好地方,大郎想去?”甄应嘉笑问道。  贾琛重重点头道:“嗯嗯,想去。”  “好吧,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明日我就带大郎一同前去。”  贾琛大喜:“多谢甄世伯。”  翌日。  在几个随从和两名护卫的陪同下,二人早早出发,临近中午时,到达了‘江南鱼米之乡’苏州城。  不愧是水国的‘粮袋子’和‘钱柜子’,一股丰饶富庶之气扑面而来。  和神京不同,苏州是水陆并行,河街相邻,它的城市格局以‘平江古城’最宜居而闻名天下。  此外,城内遍布私家园林。  江南园林甲天下,苏州园林甲江南。  贾琛忍不住赞叹道:“据说当年太祖皇帝几次下江南,苏州是必游之地。”  “是啊,苏州园林享誉天下,太祖皇帝每次到苏州,都会选择下榻在城外的寒山别业或城内的狮子林。”甄应嘉点头道。  “咱们现在去哪里?”贾琛问道。  “阊门外,那里住着一位我们甄家的本家亲戚,同时也是我安插在苏州的耳目之一,名叫甄士隐。  他是当地有名的乡绅,咱们先去他那里一趟。”  甄应嘉早已把贾琛当做了自己人,故而没有隐瞒。  贾琛闻言却是心中一惊:“甄士隐居然是江南甄家安插在苏州的耳目!  苏州不是有个苏州织造风家在监视百官,充当皇帝的耳目吗?  听闻三大织造之间关系极为要好,却各自监视所辖之地官员,从不越界办事。  可甄家将手悄悄伸到苏州来做什么呢?不怕暴露后引起风家的不满吗?  这里面恐怕隐藏着一个大秘密,红楼世界果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。  曹公当年故意没有将《红楼》原著写明,想必是害怕揭露一些隐秘后,遭到杀头之祸…  如此看来,后面葫芦庙那场大火恐怕不是意外,而是人祸。  还有小英莲被拐卖…应该也是有人故意设局,细思极恐啊!”  ……  阊门,自古以来就是繁华的水陆码头所在地。  这里舟车辐辏,万商云集,乃是苏州城最为富贵风流的地方之一。  前朝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有首诗叫《阊门即事》,它是这样形容阊门的繁华与热闹:  翠袖三千楼上下,  黄金百万水西东。  五更市贾何曾绝,  四远方言总不同。  话说阊门外有个十里街,其实就是著名的‘七里山塘’。  街内有个仁清巷,巷子内有个古庙,因为地方比较狭窄的原因,所以人们皆称呼其为‘葫芦庙’。  如今这座葫芦庙内寄居着一位穷儒,此人姓贾名化,表字时飞,还有个别号叫雨村。  原本是湖州人氏,据说他家曾经还是个诗书名宦之族。  可惜家道早已没落,且父母双亡,如今只剩了他一人。  贾雨村胸中颇有些才学,于是想通过考取功名重振家业,遂暂时寄居在了葫芦庙里面。  只因囊中羞涩,为了解决吃饭问题,便每日以卖字或作文为生。  巧的是,本地乡绅甄士隐家就住在葫芦庙的隔壁。  故而俩人每日出门,抬头不见低头见,渐渐的也就互相熟络了起来。  今日天气异常炎热,甄士隐抱着三岁女儿甄英莲在门外闲逛,不一会儿便看到贾雨村走出葫芦庙。  二人相视一笑,闲聊了几句。  “雨村兄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