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还是那句话,我们就是不同意你给众圣经典断句,就是不同意你继续发这样书!”  孔家老者不敢直接辩驳自家孔祖教化万民的理念,便用三岁小孩般的赖皮话语打破了寂静。  “没错,你说破了天也无用,句读若是一变,整个文意都大变,所以绝对不能断死。”  不少老儒生跟着喊道,他们辩不过贾琛,只好如同一群老狗一样狂吠。  贾琛鄙夷道:“何为句读?古人云‘语绝为句,语顿为读’,不就是我所说的标点符号吗?  古人都说了语气结束的地方叫‘句’,用圆圈来进行标记,语气没有结束的地方叫‘读’,用点来标记。  你们还在那里死不承认,还在跟我耍无赖,迂腐至极!”  此时,贾琛连‘前辈和晚辈’两个字都不想说了,因为他觉得这帮腐儒不值得。  “古人是提到过句读,可它与拥有生命灵气的文章相比并不重要,反而是累赘。”孔家老者道。  贾琛一听差点儿气的破口大骂,不过还是强忍着心中的怒火说道:“自古以来,很多名家经典之中无不提到‘句读’的重要性。  比如《三字经》中说‘凡训蒙,须讲究,详训诂,明句读。’  又比如唐代大家韩愈在他的名文《师说》中提到‘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否焉。’  再比如《礼记》学记中说‘比年入学,中年考核,一年视离经辨志。’  这里面的‘离经’二字就是指为古书断句,‘辨志’二字就是指明察圣贤志向的意思。  而且‘标点’一词也并非是我独家发明的,它早在宋代的时候就有了。  如《宋史·何基传》中说‘凡所读,无不加标点,义显意明,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。’  这么多名家经典中都提到了句读,也就是用标点符号来断句的重要性。  你居然说不重要?堂堂孔家人难道孤陋寡闻到没有读过这些书?  还是你自认为比这些名家更加高明?觉得他们说的都是错误的不成?”  “你…!”那位孔家老者一脸惊怒的指着贾琛说不出话来。  为了这次的辩论,贾琛查阅了大量资料,可以说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。  不说他例举引用的其他经典,单单就《礼记》中那句话让众人哑口无言。  为何?  因为《礼记》乃是‘四书五经’之一,乃是儒家礼学的代表人物戴圣所作。  戴圣虽不如孔圣,但也是如同半圣一样的存在。  在场的所有老儒生,几乎都是‘四书五经’的忠实奉行者。  质疑戴圣的《礼记》就是在质疑众圣经典,就是在质疑儒家圣言,同样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脸。  故而全场几千老儒生,竟无一人敢出言反驳贾琛。  年轻书生们看着贾琛一人舌战群儒,怼的一帮老家伙们无话可说的画面,顿时热血沸腾,内心激动不已。  “请问贾公子,既然这么多古书经典中都提到了断句的重要性,那为什么非但没有流传推广下来,反而快要失传了呢?”一名年轻书生壮着胆子大声问道。  “这位兄台问的好,答案其实很简单,我认为主要有三点。  第一是因为有很多人从中阻挠,不让流传,比如今天在场的这些腐儒们。  第二是因为标点符号无法做到系统化,也就是不统一。  几乎是每家各用一套自己的系统,有人用圆圈,有人用黑点,有人用方的空心,有人用实心的。  有人把符号标注在文字的左边,有人把符号标注在文字的下面…  第三是朝廷没有明确规定进行全面推广。”贾琛说道。  “他说的好像挺有道理的。”  “什么叫好像,我觉得完全有道理,以前我不懂断句的重要性,今天终于懂了!”  “经贾公子这么一说才明白,原来我们一直理解错了《论语》中的很多原意。”  “没错,贾公子说的这些话犹如醍醐灌顶,使我茅塞顿开。”  年轻书生们轰然议论。  贾琛开心的笑了:“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是不需要标点符号的,而一旦形成了文字,那就须臾不可或缺!  你们自己可以想象和对比一下,以前那些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书籍,与我加注了标点符号的新书,哪个更容易阅读和理解?”  “当然是贾公子的新书!”  “贾公子你说的太对了,写文章不可能像我们平时说话那样,可以通过语音来自然停顿。  而标点符号完全可以弥补书面语中的这种缺陷,还可以让我们快速理解文章的内容。  “对!既节省了时间,又提高了效率,一举两得啊。”  年轻书生们呼应道。  “假如把一篇文章比喻成一具躯体的话,那么标点符号就是这具躯体的眼耳口鼻。  有了眼耳口鼻,才能使这具躯体变更加得生气灵动,所以说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!  只要大家支持我,只要上面强制统一推广我的标点符号,那它就一定可以造福天下所有读书人!”  此时的贾琛像一个伟大的演说家一样,所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铿锵有力!振奋人心!  “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!”  “贾公子我们支持你!”  “支持标点符号!”  “如果此法得到推广,贾公子必当会被载入史册,名流千古!”  年轻书生们不顾一些老儒生们的怒视,大声力挺起了贾琛。  其实以周老为首的大部分老儒生内心已经开始动摇了…  而以两个孔家老者为首的几十名老顽固依旧不甘心,还在努力思考着该如何组织语言,继续对贾琛进行攻击…  就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