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不好像报表一样罗列数据,作者只好开个单章聊聊本书的财政问题。  做了张表格,大家感兴趣可以点进评论看看。  南陈561年以来财政收支图。  上图把陈国所有的财政收入折合成了标准文,即400文等值于1石米。  可以看到564年岁支增加了24亿,这是天嘉北伐带来的额外开支。同样的,该年岁入增加了10亿,这是当年加税带来的增加。  565年税赋降低,本应该岁入大减,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,这是由于北伐获胜后,朝廷威望提升带来的有效税率提升。同时,淮南的150万人口,也贡献了大量的盐税新增。  566年岁入继续增加,这主要得益于淮河榷场和内政的梳理。平州之战没有导致岁支大增,是因为淮南的屯田发展起来,固定军费下降了。  567年的岁入猛增,得益于提高盐税和打击私盐,另外本年度淮南、辽东、岭南,一些不征税的地方,开始重新征税。岁支猛增则是由于大规模的官方移民和提高固定军费支出。  现拆解567年陈国岁入如下。  户调、盐酒税,折钱24.6亿。  辽东贡马2000匹,折钱1.3亿,这是平州主要的财政贡献。  商税,2.8亿,主要是江淮榷场的贸易税和江南百分之四的交易税。  采矿收入,1.4亿,主要来自于东宁的金矿开采。  屯田,150万石,折钱6亿,来自于北齐在淮南的屯田和新开屯田。  户租米、田赋米,283万石,折钱11.3亿。  买粮入库,50万石,折钱2亿。  以上共计49.9亿。  目前争议比较大的是,用兵海外划不划算的问题。  可以看到,567年辽东和东宁一共提供了2.3亿的财政收入。辽东另外还有21万石的实物收入,折0.8亿(这个用来供给辽东本地,不必管他)。  那对这两地用兵一共花了多少钱呢?  大概花了5亿钱。  辽东和东宁的日常财政一直都是自收自付。辽东的日常开支前期主要靠吃新罗大户,后期靠马匹、奴婢贸易。东宁则一直靠采金。  一匹马值5、6万钱,一个奴仆的价格,5千到2万钱不等,这是不需要经营的无本买卖。  辽东的财政足以支持到正常收入恢复,现在高丽躲进长白山,压力已经给到北齐。  未来的辽东会一直是一块财政盈余的土地,这个就不用再多提了。  再拆解567年陈国岁支如下。  军费,常备兵5.08万,耗粮物折钱10.9亿,动员兵4.14万,耗粮物折钱5亿,预备兵11.58万,耗粮物折钱1.2亿,共计17.1亿。  上述的兵员包含募兵、府兵、屯田兵和州郡兵,陈国的极限梭哈兵力是20.8万。  军费中,另有赏钱1.2亿。  567年,用兵交州,但岭南大量岁入不会交到建康,是以交州用兵由岭南支给费用,不走朝廷账,故而不计入本岁支。  官费,俸禄及皇室开支,折钱12.9亿。  其中,陈国宗室稀薄,后宫宫人规模只有三百人左右,皇室花费不多。  南朝封爵,其户口九分食一,千户侯所食,只是百户所征,主角改易制度,不过把数额定下。目前国中封爵不多,开支亦可控制。  其余则是官署俸禄支出和皇帝赏赐、建筑等杂项支出。  买粮费,2亿,买粮五十万石,平抑粮价,兼做备战存粮。  移民费,4亿,向海外移民一人约耗一万六、七千钱,主要支出为田宅安置,农具配给,第一二年的粮食发放,路费,医疗费等。  567年共主动移民2.35万,另有3、4千自主移民。  这个是开拓海外的主要成本,但这是一次性的,是为海外侯国安置基础封户的成本,应当视为军费的一种延后支付。  以上,567年共支粮物折钱36.3亿,财政盈余13.1亿,府库存物折钱36.7亿。  可以看出作者的策略推演不是胡来的,是基于财政数据的推演而进行的。  陈国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财政盈余?  主要取决于。  一、宗室不多,开支较低。  二、没有复杂征税,官吏规模不大。户调、户租使用类似包税的征收方法,盐税则抓大放小,只需要很少的税吏就能实现对大盐商的监督课税。  三、军队大量屯田,减少支出的同时,增加屯田收入。10万屯田兵作为预备役,提供了150万石的粮米岁入,去掉赏赐,他们提供近5亿的财政盈余。  明初也是靠屯田兵压下了军费,在江淮一线屯田,朝廷是大赚特赚的,到了边地,产量下降,开垦难度提高之后,屯田兵就会需要财政支援了。  明初边地人口稀少,对边地的屯田大大消耗了国家的财政盈余,是以没有多余的实力大规模对异域用兵。  是以,本书567年这样的财政状况,注定是不会十分长久,随着今后,陈国手中烂地的增多,财政盈余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将会不断降低。  而当财政盈余降低到5%以下之后,国家便不再具有扩张的能力和动力了。  现在的陈国,这一比例是26%,而北周和北齐大概都只有5%-10%。  事实上,淮南丢失之后,北齐的财政盈余反而提升了,这是为什么高湛能够用兵辽东的原因。  按照本书构建的经济和人口系统。  567年,陈国的人均产值是5600文,即14石米,大约30%-40%的生存剩余率,而朝廷税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