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月丁,右相李林甫薨于昭应。

李林甫死后,皇帝敕下制书,任命御史大夫杨昭为右相,兼文部尚书,判使照旧,至此,杨昭自侍御史至宰相,共领四十余使。

为了收拢人心,排除异己,杨昭便向皇帝建议,选拔官吏不问贤明与否,只看资历,依照声望功绩任命官职。

随后,杨昭以司勋员外郎崔圆为剑南留后,杨昭此举分明是告诉众人崔圆早已经是杨昭的人了。

又征魏郡太守吉温入京为御史中丞,兼京畿、关内采访等使。

吉温在天宝九年曾为贵妃进言,杨昭如今登时高位,便以高官厚禄回报。

天宝十二年正月二十,杨昭向李林甫发难,告发李林甫与朔方节度副使李献忠合谋造反。

李林甫的女婿谏议大夫杨齐宣怕受李林甫牵连,便做了这污点证人,说曾亲见李林甫与阿布思父子相称,可谓铁证。

皇帝闻言龙颜大怒,令杨昭□□烈严加追查。

天宝十二年二月,故相李林甫与突厥阿布思约为父子坐实,皇帝下制削去李林甫官爵,子孙中有官职者除名罢免,流放到岭南和黔中等地,财产没收充公。

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,又命剖开其棺,取出口中所含的宝玉,脱去金紫冕服,以薄棺按庶民之礼下葬。

随后,皇帝封右相杨昭为魏国公,左相□□烈为许国公,以示嘉奖。

这一天,熙宁来接杨昭回府,下了车,就看见尚书省院大门口,杨昭正和京兆尹鲜于仲通说话。

鲜于仲通不断点头,一边指挥手底下的官差和民夫抬过一块大石碑来。那碑足有两人多高,上面密密麻麻的刻着字。

熙宁突然想到史书上说,杨国忠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、中书舍人窦华、侍御史郑昂等授意选人,请求玄宗给杨国忠在省门立碑,歌颂其选官有“功”。

玄宗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,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。鲜于仲通为了向杨国忠献媚,便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。

可是史书上并没有碑文的具体内容,她倒要看看这些人是如何阿谀奉承杨昭的。

杨昭背对着她,鲜于仲通眼尖,对杨昭道:“相爷。”

杨昭一回头就看见熙宁已经走到他面前了,他笑着迎上来,握住她的手:“天气这样冷,你怎么还出来?”语气里都是关怀。

熙宁道:“起风了,我来给你送件衣服。”

后面鲜于仲通急忙行礼:“见过夫人。”

“妾身不敢。”熙宁把目光投向他身后的石碑,鲜于仲通急忙介绍:“这是陛下为了表彰相爷的功绩,特意让下官撰写的,娘子看可有何处不妥,需要修改的?”

熙宁注意到其中的几句话是用金粉写的,果然是,熙宁心中暗暗发笑,面上却淡淡道:“既是陛下所赐,旁人岂能置喙,何况妾身一介女流,怎么敢妄议朝政呢!”

鲜于仲通刚才只顾着拍马屁,一时竟忘了金口玉言不容更改,他刚才让熙宁修改碑文,这话若是让有心人知道,大做文章,只怕不光他小命不保,还要连累全家老小,他顿时汗流浃背,向熙宁道谢:“下官失言,多谢娘子教诲。”

“明府客气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