颤抖的手指,打开了信,又是快要死了的字迹,但是这么多天过去了,他还没死。

魏无央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看,他当时第一个念头,明明是把信扔了

“皇上伯伯,你好啊。”

再次看到这个称呼,魏无央都没了愤怒感。

“臣很想念皇上伯伯,您也一定很想念臣,很多次臣都以为自己要死了,真的,就只差那么一点点。

但臣只要一想到,死了就见不到陛下,当日臣遇刺,陛下都着急道昏厥,万一听闻臣出了意外,龙体有什么意外。

臣就又挣扎着活了过来,陛下万安。”

这次,魏无央没有暴怒,也没有摔碎茶盏,他摆了摆手,让刘忠出去。

御书房中又空无他人的时候,才幽幽出声:“陈平此子,不能再留了。”

梁上之人默了默,他就是大魏皇帝的影子,任何人都可能背叛,但影子是绝对不会背叛的。

如果魏无央询问,他会想办法给出自己的答案,但此时魏无央已经做出了决定,他就不会再有任何其他想法,

只是认真考虑了下可行性,然后开口:“在京城,只怕不行。”

不是杀不了陈平,就算是从镇北王府杀一个来回,他也自信可以做到。

而且这里是京城,御林军一动,陈平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。

弄到现在的地步,还不是因为魏无央既想杀了陈平,又不想背上诛杀忠良之后的骂名。

所以只能悄无声息的杀,但陈平伤的很重,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来。

身边也跟着身手不错的侍卫,他没把握可以干脆利索。

所以,他又强调了一遍,“在京城,做不到。”

这一点,魏无央也知道,眼里闪过一抹阴狠,“那就让他回御北城。”

他不是一直想回去吗,那些武将,一个个的哪怕不说,心里想的,盼着的,也都是这件事。

让他死在回御北城的路上,死在这个念想里,也算给他最后的恩典了。

魏无央视线又扫到地上的信,最先看到的就是那句“皇上伯伯”。

直接招来秉笔太监,“拟旨,镇北王世子身受重伤,朕感念其思乡之情,特准许其回御北城养伤。”

这种旨意,皇帝只要说个大概意思就成,具体的措辞,格式,都是秉笔太监斟酌。

平时一贯如此,可这会儿听到陛下的话,心里就是一突。

真的让世子回去?刚受伤的时候都没答应啊?记得当时有武将提及过的。

都被皇上骂了回去,而且,连个归期都没定,又不是回去继承王位,承袭镇北军。

这圣旨不管怎么写,发出去就是一场闹剧啊。

秉笔太监迟迟没能落笔,就感觉到魏无央的眼神,“不会拟旨了吗?那就滚出去,换一个会的进来。”

他是皇帝,不能轻易换了那些大臣,还不能换了一个伺候人的太监。

秉笔太监浑身一个哆嗦,赶紧告罪动笔,闹剧就闹剧吧。

陛下自有决断,关他一个太监什么事。

写完让魏无央看过之后,也不经过任何大臣,直接就发了出去。

“离京城远一些。”

梁上人探问,“那,到御北城之前?”

不能让陈平活着进入御北城,这是一定的,靠近京城容易引起猜忌。

而且怕那些武将多送一成,但太靠近御北城,风险也很大。

一旦失手,就不会再有第二次的机会。

“就中途的时候吧。”终究,魏无央还是不愿意冒险,“那只断箭,有头绪了吗?”

这件事他信不过任何人,之前特意交给影子去办的。

“这箭是真的,属下查过,兵器司档案上,这支箭已经被领用了。”

“什么人?”

哪怕那人不同一般,梁上人声音也没有半点波澜,“辗转了很多,但是最后的经手人,是兵部左侍郎,他是太子的人。”

魏无央再未开口,半个时辰后,传旨太监快步进来复旨。

“怎么样?见到镇北王世子了?世子听到消息,可是大好了?”

哪怕另有打算,心里还是不痛快,“世子打算什么时候动身?”

传旨太监是也是刘忠的干儿子,还以为这是趟美差,肯定能得不少赏银。

回来还能跟皇上,汇报下世子的伤势究竟如何。

没想到,人他是真的见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