彧把族人迁去冀州,本就是为避颍川兵祸。他去之前,联络人还是冀州牧韩馥,等他拖家带口抵达目的地后,韩馥已经凉了,来接待他的人换成了笑眯眯的袁绍。

投谁不是投?袁绍名头更响,天下士人皆向往之。

然而默默观察一段时间后,荀彧却做出了放弃袁绍的决定。

汝南袁氏本身就是顶级士族,拥趸众多,分成了河北与河南两派互掐。河北派是冀州本土士人,以沮授、审配和田丰为代表;河南派由颍川人与南阳人组成,以辛评、郭图、许攸和逢纪为代表。

袁绍能得到冀州,颍川人荀谌居功至伟,是他在公孙瓒发兵冀州、韩馥被吓得六神无主之际前去游说,一通忽悠后成功说服韩馥拱手让出冀州。

但事后为了拉拢冀州士族,袁绍却对河北派委以重任,等河北本土势力逐渐壮大,他又扶持起河南派制衡,如此折腾几次后,两派之间势同水火,针锋相对,很多时候,他们竟然会单纯为了打压对方而反对某些提议,丝毫不顾提议本身的对错,搞得一片乌烟瘴气。

袁绍头痛不已,最后干脆选择谁也不完全信任,开始培养自己的三个儿子与一个外甥。

此举埋下了天大的祸根。谋士们为求更大的利益,纷纷选边站队,支持某位公子,从此之后掐得更加厉害了。

袁绍还没当上皇帝呢,他的儿子们倒是提前开启了对“太子之位”的争夺。

荀彧是个多通透明白的人,深知如此局面,继续在冀州待下去,荀氏不但不会有好前途,反而会卷入夺位的漩涡中,给家族招致祸患。

然而想走容易,选对去处却并不容易。来来回回搬家只能算小事,重要的是荀彧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名声,也不能总反复跳槽。

选择新主公需得慎之又慎,堪比同年代的女性择偶,嫁过去之后除非丈夫咽气儿,很难和离再嫁。

荀家目前还活着的,辈分最高名望最盛的就是荀爽。荀彧给荀爽写信求助,荀爽客观地陈明利弊后,再三强调此事交由荀彧自己抉择,不必参考他的意见。他选择跟吕布走,只是因为想暂借并州军的威势庇护,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养老罢了。

收到回复的荀彧斟酌再三,最终决定去找荀爽汇合。

荀爽此刻发表对于冀州局势的感慨,明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。

蔡邕听出来了,进入闭目养神的模式。

他对谁来投奔吕布都毫无意见,现在他只想认真做学问,之所以应了贾诩之请坐在这儿,仅是为了给唯一的女儿蔡琰壮壮声势。

蔡琰守寡后暂时不愿再嫁,吕昭有意招揽,二人一拍即合。

蔡琰也听出来了,她莞尔一笑,拎起茶壶给蔡邕和荀爽看茶。

高顺……什么,高顺竟然也在这里!差点儿忘记他了!

他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搞成了沉默的背景板,安静地坐着安静地听,没发表任何意见。

至于贾诩,他必须听出来,作为吕布目前最倚重的军师,荀爽的话就是说给他听的。

但他其实也无所谓。

吕布目前仅得一郡之地,他跟荀攸俩人将将能忙得过来,将来地盘扩大至一州,两州,更多州……需要的人才只会成倍成倍往上翻。

嫉妒心泛滥,把旁人都挤兑走,结果就是他的工作量直线上升,加班加得光掉头发。

贾诩多聪明一个人,才不干这种傻事,巴不得来多点人干活。他只需要明确自己在那父女俩心里的地位是什么,然后一直保持住就行了。

千头万绪于心中闪过,贾诩面上丝毫不显,表情十分自然地转为忧虑,“冀州也有瘟疫?荀公可否详述?”

荀爽:“……”贾文和是有些装傻天赋在身上的。

反正荀爽的目的只是点出此事,令所有人心里有个数。现在目的达到了,贾诩问瘟疫,他便直接把信内关于瘟疫的段落复述了一遍。

大致意思是冀州地势平坦,人口繁多,瘟疫爆发得猝不及防,几乎是一夜之间,黄河两岸就传开了,家家户户都有病倒的人,路边堆满了尸体。

灾难总是接踵而至——蝗灾致使粮食减产,很多贫苦人饿死,死后尸体无人收敛,遭蛇虫鼠蚁啃食,成为滋养细菌的温床,导致瘟疫爆发,死的人更多了,种地的人更少了,粮食继续减产……

梦魇一般的恶性循环。

这种循环还会因为百姓四处逃难而不断传播,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逐渐拖入地狱。

吕昭离开后,驻扎在南下要道上的并州军遇到了不少从司隶、冀州而来的难民,之后军中便出现了瘟疫。所幸发现得及时,情况并不严重,在贾诩严格依照吕昭的吩咐行事后,局面已然得到了控制。

贾诩还派人去了周边乡县巡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