迁都顺天、编写永乐大典和支持郑和下西洋,这是永乐时期朱棣做过的,而且是一直在做的最烧钱的三件事。

前两件事很好理解,王朝迁都是大事儿,肯定很花钱,永乐大典又是千古第一奇书。

从一开始,朱棣给编写永乐大典的官员定下的宗旨就是“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,至于天文、地志、阴阳、医卜、僧道、技艺之言,备辑为一书”。

想也知道,这样的书需要查阅大量的典籍,还要走访几乎大明所有的地方,需要用到的人也不知凡几,不可能不烧钱。

这两件事都没什么争议,不过关于郑和下西洋一事,有很多人都持有不同意见。

很多人都觉得,郑和下西洋不是纯纯的宣扬国威去的,还带着商业的性质,中原的丝绸和茶叶都是畅销货,不可能不赚钱。

但实际上,郑和下西洋还真的很烧钱,最起码前期很烧钱。

首先,制造宝船就是个很烧钱的事情,作为同时期排水量最大、载重量最高、载人数最多的船,制造起来是真的特别费钱。

其次,大明有大量的从属国,但除了朝鲜这种特别近甚至是直接接壤的之外,其他大多数都是名义上的从属国。

其实想也知道,有很多的从属国终大明一朝都没有除了宝船队以外的人去过,没有点儿好处,人家凭什么做你的从属国。

你既够不着人家,人家还得每年进贡,谁会做这种赔本的买卖?

是,宝船队能到,而且宝船队的战斗力还不低,在下西洋的途中打过好几次胜仗,但宝船队的往返周期有多长?

两年是打底的,三年是正常的,更长的都有,要是存心了想躲还躲不掉吗?

所以,这些从属国每次都会随着宝船队进贡,大明的皇帝也会给他们赏赐。

这个赏赐,最起码也是和进贡的价值是持平的,甚至还会多,不然的话没有多少人愿意低人一头还年年花钱做从属国的。

这也是为什么朱高炽一继位就叫停了下西洋的原因,因为朱高炽一直以来想的都是与民休息,下西洋不符合他的观点。

而且这还不止。

宝船队每次都会带回来一些各国使臣,安排这些使臣的食宿都得花钱,还得好吃好喝的伺候着,更别说朱棣还会在宫中设宴,招待这些使臣了。

所以,夏原吉一听这件事就感觉两眼发黑。

-----------------

应天府,皇宫,奉天殿。

奉天殿通常来说是不会启用的,只有在遇到极为重要且正式的事情时才会启用。

比如册封储君、接见使臣等等。

平日里上早朝都是在奉天殿前面的奉天门,由此可见这奉天殿的规制得有多高了。

这次郑和远洋归来,带回来了大量他国使臣,在这种场合,朱棣自然是要在奉天殿接见那些使臣的。

奉天殿内,朱棣高坐于龙椅之上,太子朱高炽站在下首,静静地等待着。

或许,能让朱棣提前到场等待的,可能也就只有远洋归来的郑和了。

“内宫监太监、市舶司总监事、远洋宝船队指挥使郑和,奉旨觐见!”

蓦然,奉天殿外的太监高声喊了起来,一时之间奉天殿内的所有人都站直了身体,就连朱棣也都坐直了,不约而同地看向了门口的方向。

良久之后,郑和昂首阔步地走入这奉天殿。

“臣郑和,叩见皇上,皇上圣躬安!”

郑和一袭白衣,身披黑色披风,走路时身后的披风随着气流而动,让殿内众多官员看了都为之感叹。

在宦官中,能走到郑和这个地位的人,以前没有,以后怕是也没有了。

“朕安!”朱棣大手一挥,甚至站了起来,亲自下阶来到了郑和面前,太子朱高炽紧随其后。

“一别两年,马宝你又沧桑了一些。”

看着面前的郑和,朱棣突然有些感叹。

“陛下言重了,这都是臣该做的。”郑和低下了头,躬身说道。

在宦官这个群体中,别的朝台不知道,但在明朝,能以臣自称的,怕是也只有郑和一人了。

“起来。”朱棣亲自扶起了郑和,拍着其肩膀,朗声说道。

“马宝,在朕还是燕王的时候就给朕牵马,靖难时是朕右军前锋,要说征战,绝对不在一代名将之下!”

“这些年率领宝船队远赴重洋,劈波斩浪,让我大明之国威名扬海外,是我大明的功臣!”

“陛下谬赞。”郑和拱起双手,弯